神龙悠忽摆尾而去,接着我们要迎来的是地支第六位的蛇年。作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爬行动物,蛇冰冷的躯体与身上的毒液有时难免使人感到害怕。但在中国远古的传说神话中,蛇却曾被视为崇拜的对象。比如在《山海经》中就经常提到蛇:“阳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伊水。其中多化蛇,其状如人面而豺身,鸟翼而蛇行,其音如叱呼,见其邑大水。”蛇还曾一度被视为象征吉祥的延年之物,据魏晋志怪小说《拾遗记》所载,三国时东吴丞相张昭的祖母孙氏曾乘轻舟游于江浦之际,忽有三丈长的白蛇腾入舟中。后孙氏占卜,卜人告诉她,此吉祥也,子孙当贵。后其孙张昭果为辅吴将军,位至丞相。而在《诗经》中,蛇还是生女的吉梦,所谓:“维虺维蛇,女子之祥”。
“蛇”作为古代中国早期的图腾文化主要代表之一,其实较“龙”更早出现,又因为“蛇”是“龙”图腾的组成部分——马头、鹿角、虎掌、鹰爪、龟腹、牛耳、鱼鳞、鱼须、蛇身,所以有专家认为“蛇”就是“龙”图腾的前身。在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中,蛇曾经被认为是美好的象征,成为受人崇拜的形象,是华夏民族一种原始宗教神,被后人称为始祖神。在古代传说中,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就与蛇密切相连,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,如《楚辞·天问》载:“女娲有体,孰制匠之?”王逸注为“女娲人头蛇身,一日七十七化”;《拾遗记》卷二又载“蛇身之深,即羲皇也”。在山东武梁祠所存的画像石中,就有人面蛇身的伏羲、女娲皆有尾而相交的形象。当然,最出名的还当属“马王堆汉墓帛画”中的人首蛇身的女娲神象。而且在整个画面中,女娲居于象征天上的日月之中,可见其地位之崇高。
以后,随着蛇图腾影响力日益减弱,蛇作为一种器物纹样的作用也开始逐渐式微。但作为一种图腾崇拜,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然还有一定的保留,比如在南方山区中常有的崇拜“家蛇”的风俗。另外,蛇还常以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出现,其中尤以民间传说更多见。最著名的则莫过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《白蛇传》,其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,知恩图报、性格善良的形象,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欢迎,不断被编成戏剧、电影、舞蹈演出,更是民间年画中的永久题材。
在中国文化中,蛇的形象颇为复杂,既有神格,亦具妖格;在南岛文化中,蛇成为民族图腾文化中的典型崇拜物。中华文化的图腾龙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,其主体:身体,便是以蛇为主。龙的很多习性也有蛇的影子,如入地、下水。
中国古代传说中,人类始祖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是人首蛇身。为了人类继续繁衍,他们在骊山上结为夫妻。古代,很多墓碑和棺材盖上的图案,就是正在交尾的伏羲女娲,表示着死亡与新生。
中国道教大神玄天上帝脚踩龟将、蛇将各一,四方神兽之一的“玄武”也就是龟蛇合一的形象。民间供奉的“五大仙”中,蛇仙被称为“柳仙”,形象介乎妖仙之间。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,《蛇岛的秘密》,至今印象深刻。说的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岛,岛上住满了各类毒蛇,所以称为蛇岛。科技工作者上岛调查毒蛇的种类,捕捉并研究它们,观察它们的生存方式等等。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仅供学习、交流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